新华社贺大为
想品读明朝故人,日后集结成书,以序作引,求书名
贺大为专业号 | 2012-6-28

于千万人中,我独关注你。这是我在读明史时,时常涌上心头的感受。

仿佛是与故人在五百年后的一次重逢。历史的每一次刀光剑影、风起云涌、成败荣辱,于每一个读史的夜里在我的心头真实再现。我和这样一群人惺惺相惜,心境相通,意气相投。他们的悲喜牵动着我的情绪,他们的人生照亮了我的心路。有很多人的生命在史书中终结,在大是大非、大起大落、大爱大恨之间,他们的死启发了我的生。
 

我说的这些人,多半是历史的小人物。他们之所以打动我,是因为我和他们都属于同一类人——知识分子,或者说,是儒生,是士人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几千年来的儒生,都属于同一个精神共同体。前人看不到后人,后人却能体味到这种传承,并从前人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和文化的力量。孔孟的心境在董仲舒、马融那里重现,汉儒的心境在韩愈那里重现,宋明清而后直至近代,莫不皆然。王安石变法,被时人批得抑郁得不行,他就想,好在人生之中还有孟子:“沉魄浮魂不可招,遗篇一读想风标。何妨举世嫌迂阔,自有斯人慰寂寥。”

 好一个自有斯人慰寂寥。我的明朝朋友,也恰如我的斯人,伴我在清寂的夜里,品味着变幻莫测的世事、静水流深的人生。我心里想,自己哪里是当代的人物?分明是一轮明月,一袭长衫,一盏青灯,一杯浊酒——超越了是非、恩怨、善恶、贤愚,近乎矛盾的终结,在瞬间顿悟,太极悠然可会。

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如何解脱?一种是放下,也就是完全出世,断结一切情感、伦常、利益的勾连,就是佛家讲的“了却一切尘缘”,“苦海无涯,回头时岸”,兄弟不跟你们玩儿了。但常人执着太深,大多难以放开。还有一个办法是超越,从情境中超越,从格局中超越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大致有三个层面,一是超越时务,二是超越时局,三是超越时代。三者层层递进,最终从现世中完全脱身出来,也就超越了俗世,超越了自我,此即谓明代心学家讲的“以天地为瓮牖(门窗),以古今为旦暮(晨昏)”。儒家讲的天人合一就有这层意思。

 我读历史和国学,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,纯粹是一种兴趣。因为越是读进去了,越是看到自己心灵的深处。这就是传统的力量,浸润在人们的内心和骨子里。其实,要了解传统,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,这就是儒家常讲的为学之道——反躬自问。而后才是,明心见性。

儒家的理念不是教人放下——那样的话,世上的事便没有人来做了——而是教人想开,也就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。还是那个人生,还是那些纠缠,不过是换一种心态来做,自己更泰然,事情也能做得更到位。想想,以闻天道的心态挑水劈柴,那哥挑的还是水、劈的还是柴吗?那是终极的道啊!于是从理论上讲,在每天的日用伦常中,我们也能成为圣贤,街上熙熙攘攘的凡夫俗子人人皆可为尧舜。这样的社会怎能不和谐,这样的国家怎能不强大?这就过渡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逻辑。

我有这种心得,想与大家一起分享,但论理恐怕感受起来不直观,不如直接写人。这就是写明朝那些人儿的初衷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://www.banyuetan.org/ 原文链接:http://editorial.banyuetan.org/bwfb/100712/6505.shtml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